20180526 我決定暫別臉書120天。
一來是心裡的直覺;二來想改變生活與生命的模式。
當晚我思考著,在停掉這個習慣的120天,我要同時建立新習慣,以做為每次想上臉書時的取代行為,就像戒菸口香糖一樣。
會依賴臉書,某個程度上是因為想要自我釐清與表達。
另外是,我發現內在的心洞,某個層面上是我的現實生活中,自己沒有落實去做、去接觸或互動的人事物,這120天我要練習釐清跟落實自己這個面向。
第一個要練習建立的是每天正念靜心11分鐘。
第二個要練習建立的是每天原古靜心1小時。
期望建立每天6:30起床
20180527登出臉書後,心中輕鬆許多,多了很多時間感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網路上有篇關於建立新習慣的文章,提到「一個行為重複21次,會形成習慣,而一個習慣的養成,則至少應重複21天。」
但另有一篇文章表示,「把意志力放在堅持多少天上,一旦天數到了,支撐你堅持那件事的動力支柱就轟然倒塌,難以復原。」
建議將方法改成「習慣養成的過程就是動機與意志力的拉扯過程。剛開始決定要養成習慣有很強的動機,所以只需很少意志力。但熱情消退,動機減少,就需要用更多的意志力讓我們去執行想養成習慣之事。
為什麼以天數為目標努力,我們很難養成習慣?因為一旦到達所預計的天數,動機為零,就要求你用意志力去執行那件事,人很難繼續堅持下去。
所以歸根結底,想要養成一個好的習慣,靠的還是意志力。
例如:每天只做一個伏地挺身。一個伏地挺身可謂小菜一碟,不費吹灰之力。堅持數日之後,他決定加量:先加一個。等到自己覺得每天做兩個伏地挺身也是小意思之後再繼續加量,漸漸地就越加越多。此後,他又要求自己每日做一個引體向上,並按照上述方法,逐日遞增。最後他每天鍛鍊的時間直接超過了當初制定的 30 分鐘,並且成功形成了習慣。我們稱蓋斯的這種方法為「迷你習慣養成法」。」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「21天養成習慣」騙了你多少年?
2016/08/25 來源:新時區
你究竟浪費了多少個21天
卻並沒有養成一個習慣?
養成習慣需要 21 天這個說法源自美國整容醫生麥克斯威爾·馬爾茨(Maxwell Maltz)寫的一本書《心理控制術》(Psycho-Cybernetics),書裡面寫到,馬爾茨通過觀察發現,整容後的人需要 21 天來適應他們的新面貌,而截肢病人出現的 「幻肢」 體驗往往也是需要 21 天才能消退。書裡面記錄的例子本來只是習慣某種變化,並非養成一個習慣。這個概念在傳遞的過程中被曲解,最後出現了養成一個習慣需要 21 天的說法。
倫敦大學學院的健康心理學家費莉帕・勒理(Phillippa Lally)及其同事就進行過相關的實驗。他們招募了 96 名對養成新習慣感興趣的參與者,讓他們每天重複一項與健康相關的活動,持續 84 天,看看有多少人可以形成習慣。
參與者每天登陸一個網站,報告他們前一天是否完成了任務,並填寫一份測量行為的自動化量表,量表會讓參與者選擇他們完成任務的心理狀況,比如我想都不想就去做了;我鼓勵了一下自己再去做;不情願,逼著自己去做……
最後的實驗結果因人而異。用時最短的參與者只用 18 天就養成了習慣,用時最長的參與者直到第 84 天都沒有成功養成習慣。然後他們找來統計學的教授幫忙根據前 84 天的數據算了算那些未能形成習慣的人還需要多少天才能形成習慣,用時最久的居然還要堅持 170 天才能養成習慣。
統計學教授還順手算了養成習慣所需要的平均天數是 66 天。
但這個 66 天也不是最準確的答案。因為費莉帕・勒理的實驗中,參與者選擇養成的習慣都是與健康相關的小習慣,比如說早餐後散步和每天堅持喝 8 杯水之類,就連這類小習慣都有人要 254 天才能形成習慣,如果你是想養成一些更加有益,更加需要毅力的習慣,絕對不是 66 天就能搞定的。養成習慣這件事,遠比我們想像中要難。
▼為什麼養成一個習慣這麼難?
首先第一點,我們總是高估自己的意志力,導致實際結果與預期目標相去甚遠。其次,意志力用錯了地方。把意志力放在堅持多少天上,一旦天數到了,支撐你堅持那件事的動力支柱就轟然倒塌,難以復原。
習慣養成的過程就是動機與意志力的拉扯過程。習慣之所以是習慣,是因為你在做那件事的時候動機充足,幾乎不需要什麼意志力。剛開始決定要養成習慣的時候,我們有很強的動機,所以只需要很少意志力就能讓自身去執行想養成習慣之事。但往後熱情消退,動機減少,我們就需要用更多的意志力讓我們去執行想養成習慣之事。
為什麼以天數為目標努力,我們很難養成習慣?因為一旦到達所預計的天數,動機為零,就要求你用意志力去執行那件事,人很難繼續堅持下去。
所以歸根結底,想要養成一個好的習慣,靠的還是意志力。
杜克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,習慣的形成是源於動作的不斷重複。在做一件事的時候,人的大腦會生成一種名叫神經通路的神經鏈,幫助信息分子在大腦不同區域間自由傳輸。通過重複練習,神經通路的活性也會隨之加強。
我們的習慣永遠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,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一直不停地堅持,直到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本能地在做那件事的那天。
但上文也提到了,隨著堅持的時間推移,動機會慢慢減少,堅持所需的意志力就不斷增大,以至於大多數人都難以堅持下去。接下來,我會為大家提供一個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,這個方法並不是要提高你的意志力,而是要降低養成習慣所需的意志力。
這個方法是由美國人史蒂芬·蓋斯(Stephen Guise)提出的。蓋斯要求自己每天運動 30 分鐘,可他一次也沒有堅持下來。他一如既往地躺在沙發上,拒絕多動哪怕一秒鐘。他意識到按這個計劃鍛鍊實在難如登天。
於是蓋斯改變了策略 —— 每天只做一個伏地挺身。一個伏地挺身可謂小菜一碟,不費吹灰之力。堅持數日之後,他決定加量:先加一個。等到自己覺得每天做兩個伏地挺身也是小意思之後再繼續加量,漸漸地就越加越多。此後,他又要求自己每日做一個引體向上,並按照上述方法,逐日遞增。最後他每天鍛鍊的時間直接超過了當初制定的 30 分鐘,並且成功形成了習慣。我們稱蓋斯的這種方法為「迷你習慣養成法」。
我們在決定養成習慣的時候很容易陷入的一個誤區就是我今天做 10 個伏地挺身很輕鬆,那我明天做 10 個伏地挺身也一定很輕鬆。但實際上第二天想要完成 10 個伏地挺身需要付出的意志力要比第一天更多。蓋斯的迷你習慣法所用的策略就是當每天做1個伏地挺身成為習慣,幾乎無需意志力就能執行之後,再在習慣的基礎上升級習慣。
迷你習慣養成法也十分符合中國的一條哲理 —— 循序漸進。
21 天養成一個習慣的說法當初能流行起來,其中一個原因很可能就是 21 天是很短的一個時間,三周的時間換一個一輩子的習慣,難免要心動。但哪有這般一蹴而就的事情,假若一個習慣的養成當真那麼簡單,那豈不是人人都是行走的牛津英漢詞典?
想要養成一個習慣,終究是要慢慢來。如果你有想要養成的習慣,不妨試一下迷你習慣養成法,從最簡單的慢慢做起,用超人的意志力去形成一個習慣自然是使人敬佩的,但我們也不妨使用策略讓事情變得更簡單。
原文網址:https://read01.com/2yJz0x.html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《 知識內化的習慣 》
當一件事,連續重複練習21次,就會變成習慣。
美國科學家研究,一個行為重複21次,會形成習慣,而一個習慣的養成,則至少應重複21天。
小雞的孵化需要21天,即使在商業化需求下,人們發明孵卵器來代替母雞,但不論如何加溫、加壓,也縮短不了21天的成長時間。
可見大自然的成長有它一定的規律,人類生命的發展,同樣有屬於人類才特有的規律與原理, 我們必須以科學的方法研究出原理法則,依循這個原理,才能使生命完美地展現。
3. 4.12.21.40.120都是以科學方法研究出來的原理數,因此建議從21數開始,逐漸到40天、120天,建立穩固不動搖的習慣。
習慣,是行為長期的累積或學習的結果,令人遺憾的是,習慣並非都是好的,許多不良的習慣存在你我的日常行為之中,最後便成為生活的一部份。因此我們可以說,習慣的良窳,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。
習慣是潛意識的功能。我們學習遊戲、跳舞或開車,是在意識的指導下一次次地重複動作,直到在潛意識中留下深深的"印跡"為止。然後,我們的潛意識會為我們產生自動的習慣動作。
簡單地說任何一種行為只要不斷地重複,就會成為一種習慣。同樣道理,任何一種思想只要不斷地重複,也會成為一種習慣,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人的行為。
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:21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;90天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。即同一個動作,重複21天就會變成習慣性的動作。
同樣道理,任何一個想法,重複21天,或者重複驗證21次,就會變成習慣性想法。所以,一個觀念如果被別人或者自己驗證了21次以上,它一定已經變成了你的信念。
習慣的形成大致分三個階段:
第一階段
1~7天左右。
此階段的特徵是"刻意,不自然"。
你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變,而你也會覺得有些不自然,不舒服。
第二階段
7~21天左右。
不要放棄第一階段的努力,繼續重複,跨入第二階段。
此階段的特徵是:"刻意,自然"。
你已經覺得比較自然,比較舒服了,但是一不留意,你還會回復到從前。因此,你還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改變。
第三階段
21~90天左右。
此階段的特徵是"不經意,自然",其實這就是習慣。這一階段被稱為"習慣性的穩定期"。
一旦跨入此階段,一個人已經完成了自我改造,這項習慣就已經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份,它會自然而然溶入生活中。
改掉一個壞習慣為什麼會這麼困難呢?只是因為你的思想意識處在矛盾中,成功其實是很簡單的。
重複的行為就能形成習慣,良好的習慣就能導向成功,所以,成功也就是簡單的事情反復地做。
***
21習慣論由美國行為心理學家Karl Lashley研究發現:一種新行為至少重複執行21天,就會變成習慣。
養成習慣的關鍵就是:下決心→學習→練習→重複操作。
人是習慣的動物,多數人都是依習慣行事。
簡單來說,內化就是融會貫通!
學習新的習慣,不在於記住哪些知識,而在於它觸發了你的思考,進而讓自己往更美好的人生邁進!
(網文分享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